冬季是安全风险防控关键期,也是建设项目施工突击收尾期。县应急管理局立足“安全是发展的前提、信用是营商的基石”理念,将信用体系建设、营商环境优化、建设项目监管深度融合,创新推出“信用+监管+服务”新模式,既守住安全生产底线,又精准护航建设项目推进,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安全动能。

在建设项目安全监管领域,聚焦交通、水利、市政、产业园区等重点建设项目,建立“项目清单+信用档案”管理制度,将全县30余个在建项目的施工单位、监理单位纳入安全生产信用评价体系,细化安全管理制度落实、隐患整改效率、应急处置能力等12项评价指标,实行“红黄绿”三色动态管理。对信用等级高的“绿榜”企业,简化检查频次,推行“承诺制+容缺受理”服务,优先提供安全技术指导;对信用等级低的“黄榜”“红榜”企业,加大抽查力度,联合住建、发改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,督促限期整改,累计下达整改通知书13份,推动18项重大安全隐患闭环清零。
在信用体系建设领域,着力破解“重监管、轻服务”难题,构建“守信激励、失信惩戒”机制。一方面,将建设项目安全生产信用评价结果与招投标、资质审核、政策扶持等直接挂钩,引导企业主动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;另一方面,建立“信用修复绿色通道”,对非主观故意、已完成整改的失信企业,简化信用修复流程,帮助企业重塑信用形象。截至目前,已为8家企业办理信用修复,有效减轻企业信用负担,激发市场主体活力。
在营商环境优化领域,推行建设项目安全生产“提前介入、全程跟踪、精准服务”模式。在项目立项阶段,主动对接建设单位提供安全准入指导,明确施工安全标准和风险防控要点;在施工过程中,组建安全服务专班,深入项目现场开展“一对一”技术帮扶,针对秋冬季节施工特点,重点指导脚手架防滑加固、临时用电安全、动火作业规范等关键环节,累计开展现场服务30余次,解决安全技术难题40余个。同时,畅通企业诉求渠道,通过召开座谈会、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,收集企业在安全监管、政策落实等方面的意见建议,优化监管流程12项,减少不必要检查事项,切实为企业减负松绑。
在信用教育与共治领域,将信用教育融入营商环境建设,组织建设项目相关企业开展安全生产信用培训,通过案例讲解、政策解读等方式,提升企业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的信用意识和安全管理水平。同时,加大安全生产守信企业宣传力度,营造“守信光荣、失信可耻”的良好氛围,推动形成“企业自律、政府监管、社会监督”的安全生产共治格局。

下一步,县应急管理局将持续深化信用体系与安全生产监管的融合应用,不断优化建设项目安全服务举措,以更精准的监管、更优质的服务,筑牢建设项目安全防线,持续优化营商环境,为全县建设项目高质量推进和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提供坚实安全保障。